"
“二套住房首付多少?” 这个问题,说实话,现在问出来,很多时候得到的答案会有点模糊,因为政策变动太快,而且各地执行尺度也不尽相同。我见过太多客户,本来以为自己算得很清楚,结果临到签合同才发现,首付比例比自己预想的高出不少,甚至有些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错失了机会。这背后的门道,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。
咱们得先捋清楚,国家层面对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是有指导意见的,但具体到银行、到每个城市,甚至是同一家银行的不同支行,都可能存在差异。最常见的情况是,guanfang口径可能是“不低于XX%”,但实际操作中,很多银行考虑到风险控制,会要求更高的比例。尤其是在一些热门城市,或者在楼市调控的敏感时期,这个“不低于”就可能变成“只高不低”。
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客户,想在上海买一套改善型住房,是他的第二套。当时政策大概是首套房首付20%,二套房首付50%。他自己算得好好的,觉得50%没问题。结果去了银行,银行一看他是二套,而且是那种“软性”二套(比如之前有过一套,但因为工作变动已经卖掉了,但征信记录里还有房贷记录),就额外加了10%的风险金,直接要求他首付60%。这10%的差距,对于当时几十万的房款来说,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“认房又认贷”。这是目前很多城市执行的主流标准。简单来说,只要你名下有一套房,或者有过房贷记录(即使那套房子已经卖掉了),再次购房,大概率就被算作二套。但“认房又认贷”的具体执行细节,比如是否会将已经结清的房贷记录一概算进去,有时候也会有银行内部的判断。有些银行在评估时,如果发现客户名下的首套房是小户型,或者用于出租,而这次购房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,可能会在风险评估上稍微宽松一点,但这种“宽松”是非常有限度的,更多的是在首付比例上的微调,绝不会跳出政策的大框架。
说到贷款记录,这里面水很深。很多人只关注自己名下有没有房,却忽略了征信报告里的贷款历史。哪怕你之前买房时,用的不是自己的名字,比如是父母全款买的,但是你作为共同还款人,这个记录一样会算在你头上。更别提那些曾经有过逾期还款记录的,一旦被认定为二套,银行审批的时候,那个“警惕值”就会瞬间拉满。
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客户,名下其实就一套婚前买的房子,是他父母出钱买的,他自己一分钱没掏,但名字是他自己的。后来他和妻子结婚,想再买一套改善型住房,准备卖掉旧的,但因为学区问题,想先过渡一下。结果去银行咨询,银行直接说,他这算二套,而且因为首套房是全款buy,没有贷款记录,反而让银行更难评估他的还款能力,所以直接卡住了首付比例,要求70%以上。后来他不得不等卖掉旧房,并且结清所有与房产相关的潜在负债(比如之前作为担保人产生的记录)后,才算勉强达到二套的最低标准。
很多人在买二套房的时候,都会考虑“以旧换新”的策略,就是卖掉现在住的房子,再买一套新的。这听起来很顺畅,但实际操作起来,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。比如,你卖掉旧房的周期,跟你买新房的贷款审批周期,能不能完美衔接?如果旧房卖不掉,新房的贷款审批又到了最后阶段,你手里的首付款是不是能及时到位?
我有个朋友,前段时间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。他看中了一套新房,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地说,只要他能付够首付,贷款肯定没问题。他当时手上有一笔钱,打算用来付二套房的首付。但问题是他旧房还没卖掉,按他理解,他只需要付比首套稍高一点的首付就可以了。结果等到他去银行谈贷款,银行明确告知,由于他名下还有一套房产,所以他这次购房,无论卖不卖旧房,都属于二套,首付比例至少是60%。他当时手里只有40%的现金,直接傻眼了。最后只能是咬牙付了更多的首付,并且把旧房的价格适当下调,才勉强凑够了钱,但中间折腾了不少时间,也付出了额外的机会成本。
所以,回到“二套住房首付多少”这个问题,我的建议是,不要只看网上的攻略,也不要只听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。最稳妥的方法,还是提前contact几家意向银行,让他们根据你的具体情况,比如家庭成员的房产情况、过往的贷款记录(包括所有类型的贷款,不止房贷),甚至你的职业和收入稳定性,给出一个初步的评估。这样,你才能心里有数,避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记住,房子这东西,特别是多套房,背后牵扯的是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。而这个评估,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细致得多。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提前准备,多做功课。这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,最关键的是,能让你少走弯路,顺利实现自己的置业计划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