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巨额赎回:那些令人头疼的背后逻辑

产经新闻 (6) 18小时前

巨额赎回:那些令人头疼的背后逻辑_https://wap.sdyuehang.cn_产经新闻_第1张

“为什么会巨额赎回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从业这么久,隔三差五还是会被人问到,甚至有时候自己也得停下来捋一捋。很多人一听“巨额赎回”,第一反应就是市场崩了,或者产品出了什么大问题。确实,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,但绝非全部。很多时候,巨额赎回的背后,藏着更微妙,也更考验管理人功力的原因。

市场预期与产品设计

就拿最近的市场波动来说,情绪一来,很多之前看着不错的债券基金,突然就引来了大额的申购和赎回潮。这背后,其实就和产品设计时对流动性、到期日的预判有很大关系。你可能精心挑选了一堆中期债券,期限匹配得很好,但要是市场突然预期加息,或者某个重要的经济数据远超预期,大家会怎么做?赎回了。特别是那些配置了稍长久期,或者评级稍微低一点点,但在预期变化时容易被市场情绪放大的标的,一旦赎回风吹草动,很容易滚雪球。

举个例子,有一次我们碰到过一个货币市场基金,正常情况下的赎回都很平稳,但因为当时市场资金面异常紧张,很多银行间市场的机构需要临时补保证金,导致对现金的渴求急剧增加。这个货币基金本身配置了一些短融,虽然流动性算好,但架不住一下子的集中赎回,短期内的压力就非常大。那段时间,基金经理几乎全天候盯着市场,协调各方,想办法卖一些相对好卖的券,但那时候市场上的买盘也很弱。

这还没算上那些设计本身就比较激进的产品。比如一些追求绝对收益的结构化产品,或者配置了大量非标资产的,一旦遇到市场先生心情不好,或者监管政策风向一变,赎回压力就会瞬间放大。那时候,你才真切体会到,产品设计时的每一个小细节,比如投资门槛、开放频率、甚至提前赎回的费用条款,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行为

很多时候,巨额赎回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“完美风暴”。其中,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行为心理,是绕不开的坎。散户投资者可能没有那么专业的判断能力,他们更多的是看新闻,听别人说。一旦市场上传出一些负面消息,不管真实性如何,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。这种恐慌情绪,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、投资群快速蔓延,然后就转化成了赎回指令。

我们曾经处理过一个债券专户,规模不小。起因是市场上流传一个关于某个发行人的负面消息,说实话,消息本身我们觉得不太可能,而且就算有风险,也还在可控范围。但问题就在于,很多持有该债券的投资人,恰好都是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,一听到风吹草动,第一反应就是“跑”。那个星期,每天的赎回量都很大,特别是那些持有期限较短的投资人,更着急。基金经理的压力可想而知,一方面要安抚投资人,另一方面还要在可能不那么有利的价格下卖出债券,保证流动性。

更糟糕的是,有时候一些市场传言,一旦被放大,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,就会变成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。例如,有人故意散布某个基金的负面消息,目的就是引发赎回,然后趁机低价买入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产品本身运营良好,也很难抵挡住人为制造的恐慌。

流动性风险管理:一场与时间的赛跑

巨额赎回最直接的考验,就是基金的流动性管理能力。当大量的赎回指令涌来时,管理人需要迅速变现资产来满足赎回需求。如果基金持有的资产本身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卖出,或者卖出时会承受较大的折价,那么问题就更大了。

我记得有一次,一个混合偏债基金,因为重仓了几个二线房地产公司的债券,那段时间这些公司爆出了一些信用风险。虽然我们对其中的大部分债券都做了隔离处理,但还是有个别券,在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的时候,几乎没有交易量,或者只能以很低的折扣卖出。那个时候,为了应对赎回,我们不得不动用组合中流动性最好的部分,甚至是一些虽然收益率不高但非常容易变现的国债,来确保能够覆盖大部分的赎回。

这种情况下,基金经理不仅要懂投资,还得懂市场交易,知道哪些券在什么价格能卖掉,哪些券短期内可能完全没法动。更重要的是,要提前做好压力测试,预判在极端情况下,哪些资产会成为“烫手山芋”,然后提前进行调整。但说实话,有些突发性的情况,你就算预判到了,也未必能完全规避。

产品到期与集中赎回

除了市场因素和投资者行为,还有一些更“工程学”的原因,比如一些封闭期产品或者定期开放基金的集中到期。假设一个固定收益产品,投资了一系列到期日比较集中的债券,当这些债券集中到期,同时又遇上产品即将到期,投资人集中赎回的时候,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“完美风暴”。

比如,某个产品投资了一批三年的定期存款或者债券,这些投资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陆续到期。正常情况下,管理人会把到期后的资金再投资到新的标的上。但如果这时候,恰好遇到产品开放申赎,而且有大量的投资人选择赎回,那么管理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:既要满足赎回,又要为新投资寻找合适的标的。一旦新的投资标的寻找不顺利,或者到期的资金来不及重新配置,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的收益,甚至引发连锁反应。

一个实际的案例是,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银行理财产品,它的投资期限和客户赎回的窗口期设置得不太协调。产品的投资标的集中在一些中短期的债券和票据,但由于产品本身的期限设计,大部分投资者都习惯在固定的开放日赎回。有一年,因为市场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机会,很多投资者选择了在产品开放时集中赎回,然后将资金转投到其他预期收益更高的产品。这一下子就给基金经理带来了很大的流动性压力,需要快速卖出部分债券,来满足赎回。

对冲与风险隔离的挑战

说到巨额赎回,就不能不提对冲和风险隔离。一个设计得当的基金,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冲潜在的风险,比如利率风险、信用风险等等。但问题是,这些对冲手段本身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,或者在极端情况下,并不能完全抵御市场的剧烈波动。

例如,一些基金会利用股指期货或者国债期货来对冲市场的系统性风险。但在市场极度不确定,或者出现“黑天鹅”事件的时候,这些期货的波动可能比你预期的还要大,甚至会加速净值下跌。而且,如果你配置了大量的风险对冲工具,一旦发生巨额赎回,这些对冲工具的平仓也可能造成额外的亏损。

我们内部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,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,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投资者需求,又能承受住市场冲击的产品。有时候,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,会增加一些非主流的投资标的,或者提高某些资产的占比,但这也就意味着在遇到巨额赎回时,流动性风险也会随之增加。这是一个永恒的博弈,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反思,总是觉得有改进的空间。

总结: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

总而言之,“为什么会巨额赎回”,答案远比看起来要复杂。它既有市场宏观层面的原因,也有产品微观设计上的考量,更有投资者行为心理的影响。作为基金管理人,我们需要做的,不仅仅是盯紧市场,更要深入理解产品的每一个环节,包括它为何被设计成这样,以及在各种极端情景下,它可能会如何反应。

在我们的行业里,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,只有持续的学习和调整。每一次巨额赎回的经历,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,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残酷,也更坚定地去完善我们的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,更好地守护投资人的资金,并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。

相关推荐

瀚中财富 怎么样?业内人士的几点观察

瀚中财富 怎么样?业内人士的几点观察

瀚中财富 怎么样?这问题,说实话,也常有人问我。有时候觉得,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像在问“一辆车怎么样”,得看你怎么开,用 ...

· 5小时前
二套住房首付多少?那些你可能忽略的潜规则

二套住房首付多少?那些你可能忽略的潜规则

“二套住房首付多少?” 这个问题,说实话,现在问出来,很多时候得到的答案会有点模糊,因为政策变动太快,而且各地执行尺度 ...

· 12小时前
如何查看北上资金流向:实战经验分享

如何查看北上资金流向:实战经验分享

想搞懂如何查看北上资金流向?这事儿,看似简单,好多人一上来就对着各种实时数据发懵,或者以为看见数字就是看见真相了。其 ...

· 1天前
为何有人限制土地供应?深挖背后逻辑与实践

为何有人限制土地供应?深挖背后逻辑与实践

“为啥要限制土地供应?”这问题,别看简单,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。很多时候,一提到这个,大家脑子里可能就冒出“炒地皮”、“捂 ...

· 1天前
信用卡中心 怎么样:从业者随笔

信用卡中心 怎么样:从业者随笔

“信用卡中心 怎么样”这问题,问得太大了,也太笼统了。在我看来,这就像问“服务好不好”一样,没头没尾。毕竟,每个人的需求 ...

· 2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