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敝公司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儿文绉绉的,很多人可能在商务场合或者合同里见过,一时间说不清楚它具体指什么,甚至会想,是不是就是“我们公司”的另一种说法?说实话,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,觉得这俩词儿差不多。但随着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,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才慢慢体会到,“敝公司”这仨字儿,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同义替换,它更承载了一种特定的语境和表达的“分寸”。
“敝”这个字,本意是破败、关闭,用在“公司”前面,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说法,目的是在与对方交流时,降低自己的姿态,显得更谦虚、更有礼貌。想想看,在古代,人们称呼自己的家会说“寒舍”,称呼自己的妻子会说“贱内”,这些都是一种典型的谦称,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。把这种思路代入到现代商务语境,“敝公司”就是这样一种“以退为进”的沟通策略,尤其是在初次接触、或者对方是更资深、更重要的人物时,用“敝公司”会显得更加得体、稳重,也更容易拉近距离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公司刚起步,去和一家业内非常知名的老牌企业谈合作。当时对方的负责人,一位头发花白、经验丰富的领导,在我们介绍完项目之后,他非常平淡地说了句:“贵公司这个想法很有意思,我们公司也很愿意深入了解。” 听到“贵公司”,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这明显是对方在用尊称,反观我们呢?如果这时候我们还一口一个“我们公司”,或者直接说“我们公司”,虽然不能说错,但总感觉少了点儿火候,不够“老练”。后来,我们那位更资深的同事,在回应对方时,就很自然地用了“敝公司”,他说,“敝公司能得到贵公司的关注,我们感到非常荣幸”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了“敝公司”的妙处,它不是空泛的客套,而是基于对特定商务关系的考量,一种恰到好处的、彰显专业素养的表达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场合都非要用“敝公司”。比如在内部团队会议,或者和已经非常熟悉的合作伙伴聊天时,直接说“我们公司”会更自然、更亲切。过度使用“敝公司”反而会显得生疏,甚至有点儿矫揉造作。关键在于把握那个“度”,在什么场合、对什么人,使用什么样的称谓,这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商和对商务礼仪的理解。
很多时候,“敝公司”的使用,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自谦,更是一种态度的传递。它暗示着我们对这次交流的重视,以及对对方的尊重。在谈判过程中,如果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使用“敝公司”和“贵公司”,整个交流的氛围会相对更加融洽,更容易进入到平等的对话状态。反之,如果一方过于强势,或者不注意这些细节,就可能给对方留下不够专业的印象,这在生意场上,是很吃亏的。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插曲。有一次,我们和一个潜在的客户在tel里沟通,对方的语气和态度都显得比较傲慢,上来就说:“你们公司有什么优势?能怎么帮我们?” 我的同事当时有点年轻,直接回答:“我们公司在XX领域有很强的技术实力,可以提供XX服务。” 对方听完,语气似乎更不屑了,又追问了一句。那次沟通,结果并不理想。事后我们复盘,同事说,感觉对方的态度特别冲,我们没法好好聊。我当时就提了一句,或许我们可以试试用“敝公司”,比如“敝公司在XX领域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,能够为贵公司提供一些支持……” 听起来,是不是感觉不一样?至少,我们主动示弱了,给了对方一个台阶,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充分的表达空间。
这种“谦虚”的策略,有时是打开僵局的金钥匙。它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有策略的智慧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懂得何时何地使用“敝公司”,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,是对“说话的艺术”的把握。它让对方觉得,你是一个懂得规矩、有修养的人,而不仅仅是一个急于推销产品的销售。
说了这么多,到底什么时候用“敝公司”,什么时候用“我们公司”?我的经验是这样的:
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一家公司,尤其是对方规模更大、名气更响,或者你非常看重这次合作机会,那么,“敝公司”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。它能瞬间为你的公司形象加分,显得专业而有礼貌。
比如,你在参加行业展会,遇到了一位你仰慕已久的公司高管,想过去介绍自己的公司。这时候,与其直接说“我们公司”,不如说:“您好,我是XX公司的XX。敝公司专注于XX领域,不知您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下?” 这样一说,对方至少会觉得,你是个懂规矩的人,更有可能愿意听你往下讲。
当你的公司正面临一些挑战,或者你需要对方的帮助、支持时,使用“敝公司”也能够有效地缓和气氛,降低对方的戒备心。承认“敝公司”目前可能存在不足,或者正在努力改进,比直接宣称“我们公司很强大”更容易被接受。
比如,你的公司产品在某个性能上不如竞争对手,当客户提出质疑时,你可以说:“确实,在XX方面,敝公司还有待提高,我们正在积极研发相关技术,争取尽快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。” 这种坦诚的态度,反而可能赢得客户的信任,因为他们看到了你的真诚和改进的决心。
在已经建立起来的、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中,或者在公司内部的日常沟通里,如果还一直使用“敝公司”,就会显得有些刻意,甚至疏远。这时,“我们公司”或者直接说公司名称,会更显自然和亲近。
例如,你和一位合作了几年的客户在tel里聊家常,如果还说“敝公司最近在XX方面有所突破”,就会显得有点生硬。直接说“我们公司最近在XX方面有所突破,市场反馈还不错”,这样更符合日常交流的语境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“敝公司”。有些公司,特别是以年轻、创新为标签的企业,或者是在非常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,可能会觉得这种传统谦称有点“老派”,不够直接。我的一个创业公司朋友就跟我说过,他们团队里大家交流都很直接,很少用“敝公司”,觉得那样有点“端着”。
这确实也说得通。毕竟,语境是变化的,行业文化也在发展。如果你的公司文化就是崇尚直接、高效、不拐弯抹角,那么强行套用“敝公司”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。关键还是在于了解你所处的行业、你面对的对象,以及你想要传达的品牌形象。
有一次,我们公司参加了一个针对创业者的路演活动,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人来做点评。我们一位年轻同事,在回答投资人的问题时,全程都是“敝公司,敝公司”,听得我有点替他捏汗。那个投资人脸上没什么表情,但我觉得他可能在心里嘀咕:这小伙子,是不是还没毕业?后来,投资人点评时说:“我希望看到的是充满激情和自信的创业者,而不是那些总想着‘谦虚’的年轻人。” 这句话,算是给喜欢过度使用“敝公司”的朋友们敲了个警钟。
总而言之,“敝公司”这个词,在很多时候,是一种智慧,一种策略,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商务沟通中,更有效地传递尊重和专业。但同时,它也不是万能的。关键在于,我们要理解它的含义,把握使用的时机和场合,让它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沟通目的,而不是成为一种生硬的、不合时宜的标签。
就像我上面提到的,理解“敝公司”的深层含义,并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,这需要经验的积累,需要对人情世故的洞察。它不是死记硬背的规则,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。当你能够自然而然地在合适的时机说出“敝公司”,并且对方能够感受到这份真诚和专业时,你就真正掌握了这门“说话的艺术”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