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很多人问我,做了这么多年城市规划和发展,到底城市的本质是什么?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大,但其实,如果拆解开来看,会发现它没那么虚。简单说,城市的本质,就是为了 汇聚和流通 ——人、信息、资源,以及它们产生的各种可能性。我们常说的城市活力、创新力,说到底都是这种汇聚和流通的结果。那些看上去光鲜亮丽的CBD、标志性建筑,如果背后没有人的流动、信息的交换、资源的配置,那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的躯壳。
刚入行的时候,我总觉得城市就是规划蓝图,是道路、是建筑、是绿地。但几年下来,尤其是参与过一些老城改造项目,才体会到,人才是城市最核心的元素,也是最难“规划”的部分。你看北京、上海,那些地铁里每天摩肩接踵的人潮,那股劲儿,才是城市真正的脉搏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,同时又在无形中贡献着城市的活力。有时候,看到那些在深夜仍然灯火通明的写字楼,或者凌晨还在忙碌的街边小店,我总会想,这背后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汗水?
很多时候,我们做规划,过于强调功能区的划分,比如住宅区、商业区、工业区。这当然有道理,但如果执行得太死板,就容易把城市切得支离破碎。比如说,一个纯粹的居住区,如果缺乏配套的商业、服务、甚至一些公共活动空间,住在这里的人,通勤时间长,生活便利性差,久而久之,这个区域的活力就会衰减。反之,一个混合功能的区域,比如底商高住宅,或者写字楼下面有餐饮和零售,就能大大提升人流的密度和效率,也让城市更具韧性。
当然,拥挤也带来了问题,比如交通拥堵、环境压力。但这恰恰说明了“汇聚”的力量。如何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、更智能化的交通系统、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,来缓解拥挤带来的负面效应,同时又保留住这种汇聚带来的能量,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。我在一个项目上,就尝试过引入一种“微循环”的概念,在大型社区内部,用小型穿梭巴士或者共享单车,连接居民区和周边的商业节点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,也增加了社区的内部互动。
除了人的流动,信息流动对城市的本质同样重要。在这个数字时代,这一点更是被无限放大。城市的竞争力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。一个城市能否吸引人才、汇聚资本、激发创新,很大程度上就看它能否让信息自由、高效地流动。从最早的邮政、电报,到现在的互联网、5G,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新,都在重塑城市的形态和功能。
你想想,一个城市有多少信息在流动?从股票市场的交易数据,到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互动,再到城市管理部门的交通监控和环境监测数据,这些无形的“信息流”构成了城市运行的神经系统。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智慧城市项目,其实就是在努力优化这个“神经系统”。通过大数据分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运行的规律,更精准地调控交通,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一个城市做商业街区的改造,最初的思路是引进一些国际大牌。但后来,我们发现这个城市有非常活跃的本地创业群体,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。于是,我们调整了策略,辟出了一部分空间,用较低的租金引入了这些本地设计工作室、独立咖啡馆、文创小店。结果出乎意料地好,这些小而精的店铺,反而吸引了大量追求个性和体验的年轻人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,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消费升级。这其中的关键,就是抓住了本地信息的“汇聚”和“流动”点。
再来说资源配置。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配置中心。从能源、水、食物,到教育、医疗、文化,这些资源如何有效地配置给城市居民,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。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涉及到城市治理的智慧。
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城市,虽然经济发达,但资源分配却很不均衡。有的区域可能是高楼林立,配套齐全,但稍远一点的地方,可能就显得比较荒凉,公共服务也相对滞后。这背后,往往是资源配置的“堵点”和“断层”。比如,我们常说的“虹吸效应”,就是大城市吸引了周边地区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优质的资源,但如果处理不好,反而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。
在我们做过的几个新城规划项目中,我们就特别强调“均质化”的公共服务配置。也就是说,不论你住在新城的哪个角落,都能相对方便地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、医疗和商业配套。这需要我们在规划之初,就非常细致地考虑人口密度、交通可达性、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,并且要留有余地,为未来的发展和调整预留空间。我在参与一个新区建设时,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:规划的商业配套,在初期入住率不高的时候,很难吸引到商家。后来我们通过政府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方式,鼓励一些关键性的公共服务和商业业态先行入驻,才慢慢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活跃度。
最终,城市的本质,也体现在它是否能够不断地产生创新。创新从哪里来?我认为,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不同群体、不同思想、不同资源的“碰撞”。城市提供了一个极佳的“碰撞场”。
试想一下,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,如果旁边就是大学城,或者有许多初创企业的孵化器,那么技术、人才、资本就更容易在这里交汇,产生新的火花。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,不仅仅是地理位置,更重要的是它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科技人才,形成了良性的生态系统,让创新得以爆发。
我们有时会听到“城市病”,但很多“病症”的背后,也可能孕育着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发展方向。比如,曾经困扰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,催生了共享出行、智能交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。而城市的“拥挤”和“多元”,本身就是创新的沃土。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人汇聚在一起,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和看法,才会有新的产品、新的服务、新的商业模式诞生。
所以,如果你问我城市的本质是什么,我会说,它是一个动态的、复杂的、不断演化的生命体。它的核心在于“汇聚”和“流通”,而支撑这一切的,是人、信息、资源,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碰撞产生的活力和创新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规划、去建设、去管理我们的城市,让它们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的,有生命力的有机体。